離退休第二黨支部開展紅色地標尋訪活動
為響應市委老干部局的號召,我校離退休第二黨支部由一批多年從事黨史研究的老教授領銜,組織全體黨員開展紅色地標尋訪活動,挖掘武漢紅色文化瑰寶,溯源武漢英雄城市之根。 5月27日,離退休第二黨支部20多位老黨員來到位于武昌區民主路443號附7號(原撫院街97號、武昌多公祠5號)——共產黨武漢支部的誕生地,開展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。這個由幾處舊房圍成的四方小院,外表并不起眼,只在臨街的外墻上貼有一塊“武漢早期地方黨組織成立會議(舊址)遺址”標識牌。但這里隱藏的一段鮮為人知的紅色故事,卻時刻在老黨員們的心中縈繞。
老黨員們認真參觀
1920年8月,劉伯垂、董必武、陳潭秋、包惠僧、張國恩、鄭凱卿、趙子健7人共聚于此,以劉伯垂律師事務所招牌為掩護召開會議,決定成立武漢共產黨早期組織,并取名為“共產黨武漢支部”,后通稱為“武漢共產主義小組”。這是當時國內僅有的6個共產黨早期組織之一,也是成立時間僅次于上海的第二個早期黨組織。 該地物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張孟清介紹:“原址是一座龍神廟,不太引人注意,董必武、劉伯垂等人經商討后,決定在此召開正式會議。黨組織成立后,這些革命先輩們以飽滿的熱情開展工作。創辦了刊物《武漢星期評論》,成立了‘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’,還開辦了以工人為主的夜校班,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打下基礎?!?/span>
張孟清作講解
大家邊走邊看,深深感到革命事業的艱辛與不易,也深深被先輩們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抗爭求索、振興中華的愛國精神所感染。老黨員紛紛表示,作為英雄城市中的一員,既感到無比自豪,也更加感到使命在肩。退休教授張葆珺說:“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不敢忘,不能忘!我們離崗不離黨、退休不褪色,要自覺發揮老黨員的政治優勢、經驗優勢、威望優勢,不僅敢為人先,還要善為人先,以銀領薈萃英雄氣,奉獻武漢英雄城!” 參觀后,副校長徐軍“在紅色地標講黨課”。他表示“武漢共產主義小組”的成立是黨史中的一件大事,自己雖在檔案資料中了解到相關背景知識,卻一直無緣造訪會址,這次來到現場的感受是讓人震撼和難忘的。雖然已經無法還原會場原貌,但這里的只磚片瓦仍然記載了中國共產黨人篳路藍縷的革命歷程,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的理想信仰。 徐軍強調,黨史學習教育要持之以恒。每一次的參觀,都是對革命先輩的緬懷,對革命歷史的重溫。黨的歷史,不僅蘊藏著我們“從哪里來”的密碼,更是豎立起我們“走向何方”的路標。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報告提出“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”,全體黨校人要不斷深化學習,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營養,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水平,為武漢這座英雄城市貢獻力量。
徐軍副校長講黨課
大家還參觀了位于武昌區紅巷13號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。
離退休干部處供稿 作者:張瑩 審讀人:章茂龍 2022年5月27日
相關資料下載: |